【教養孩子時不可或缺的五個要點】
昨日提到關於可控感能建立腦中的希望迴路
在《正念療癒力》中也有類似的研究
克蒂絲.羅汀(Judith Rodin)與艾倫.蘭格(Ellen Langer)兩位優秀的心理學家多年前曾共同進行老人研究。
在護理之家的協助下,羅汀與蘭格博士將研究餐與者分成兩組,其年齡、性別、疾病嚴重程度與疾病種類都是一樣的。不同的是,甲組的老人被鼓勵自己多做決策,例如在哪裡接見訪客、何時看電影等。乙組的老人則被鼓勵多讓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協助做類似的決策。
工作人員在每位老人的房間裡放了盆栽,這是實驗的一部分,不過工作人員給老人盆栽時所說的話不一樣的。
工作人員對鼓勵老人多做決策的甲組說:「這個盆栽可以讓你的房間更有朝氣喔! 現在它是你的了,你可以自行決定要讓它茁壯,還是讓它枯萎,也可以自行決定是不是要澆水,或者你覺得怎麼做對它最好?」
工作人員對乙組則說:「這盆栽可以讓你的房間更有朝氣喔! 不過別擔心,你不需要澆水或照顧它,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會幫你處理好的。」
一年半後,許多老人陸續過世,這在護理之家是預期中的事。然而,令人驚訝的是,兩組老人在相同期間內的過世數量卻差異很大。讓工作人員協助做生活決策與照顧盆栽的乙組,其死亡率與護理之家的正常死亡率是一樣的。然而,多自行做決策與自己照顧盆栽的甲組,其死亡率是護理之家死亡率的二分之一。
這項研究發現顯示:護理之家的老人若能在生活中擁有更多掌控權,即便只是做些小小的決策如幾點澆花,某種程度而言確實是可以預防他們提早死亡。同時那些被告知需要好好照料植物的老人家會與植物產生某種連結,因而產生被需要的感覺,即便只是小小的被需要,老人家可能認為植物的存活需要仰賴他們。相較於不鼓勵做決策的乙組老人,甲組老人對護理之家會有更高的歸屬感。
(以上內容取自《正念療癒力》)
我想到剛加入親子團
那時家長每周都要交出兩篇家庭紀錄
(你沒寫的話,老師會面帶微笑地問你: 有遇到什麼困難嗎?)
💡家庭紀錄的其中四個題目為:
1. 我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
2. 我創造孩子貢獻的價值
3. 我提供孩子作主的權利
4. 我賦予孩子成長的能力
那時只當成交功課在寫,每天想破頭
光寫個紀錄可以花上一個多小時
(但為了要留在親子團又不得不)
現在想起來才明白老師用心良苦
這四個題目,都是孩子所需要的
又或者說生而為人內心所渴求的
有人愛👉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,因而擁有歸屬感
有貢獻👉 孩子產生價值的時刻,因而擁有價值感
有權力👉 孩子能自己作主決定,因而擁有可控感
有能力👉 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,因而擁有良好的自我觀感
因著要記錄(交功課)
於是會在生活中特別去留意有做到哪幾點
也因著兩年來不間斷的刻意練習
這四點儼然成為一種與孩子相處的態度
雖然還有需要微調的地方
不過大致上就算不刻意執行
也能將四點落實在生活當中
因為如此親子關係也改善許多
(感恩親子團,讚嘆親子團)
與此同時,更重要的是成人要能先與自己連結
所以家庭紀錄中有一項題目為:
「我自己做得很棒的事或鼓勵自己的一句話」
坦白說,一開始真的想不到自己哪裡棒或哪裡做得好
每天都不斷地在反省跟自責
想到又情緒失控了、又不由自主說出威脅的話
就覺得自己實在是糟透了
也是透過紀錄的過程
慢慢練習將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
去看見自己的努力與盡力
「雖然還是情緒失控了,但事後有好好跟小孩和好」
「今天好累所以沒煮晚餐,請老公再買回來,放過自己」
「孩子的狀況讓我很挫折想哭,但還是告訴自己不要放棄」
學習欣賞自己,也學習愛自己
並且看見自己有做到、有貢獻、有努力的部分
✏️本日金句:
「建立彼此腦中希望的迴路
也建立親子之間愛的迴路」
#正念育兒 #正向教養 #意識父母